石河子专业男科医院-石河子五洲医院

我国HIV/AIDS的流行现况分析

来源:石河子男科医院

  • 发表时间:2014-12-11 18:45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对人体细胞免疫损伤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AIDS于1981年首次由美国报道[1],截至2006年底,全球累计HIV感染者已达6930万人,现存活HIV携带者人数为3950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6年艾滋病流行最新情况”报告中说:全球每8秒钟就有一个人感染HIV;每天8000人死于艾滋病。20多年来,AIDS在世界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一些国家和地区HIV新感染人数仍在继续上升[2],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成为世界级瘟疫。

    1.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况

    1.1 流行现况

    我国从1984年开始进行艾滋病的血清流行病学检查证明, HIV于1982年传入国内,1983年首次感染大陆的中国公民。1985年一个美籍阿根廷AIDS来中国旅游,在北京发病死亡。1989年首先在云南发现经静脉注射吸毒的HIV感染者。1994年下半年发现供血者感染了HIV。此后,AIDS在中国大陆迅速传播[3]。据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透露,截至2007年4月30日,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203527例,其中AIDS病人52480例,死亡16155例[4]。感染数字远低于实际数字,卫生部在早些时候估计,截止2005年1O月我国活着的HIV/AIDS病例已达65万(54~76万),其中AIDS病人7.5万例。 AIDS中约2.2万为供血和输血感染,约5.3万是经注射吸毒、性途径和母婴途径感染。人群感染率平均为0.05% 。疫情发展非常严峻,估计2005年新发现的HIV病毒感染者7万人(6~8万人),其中经性传播占49.8% ,经注射吸毒传播占48.6 %,母婴传播占1.6 %。AIDS死亡2.5万人(2~3万人)。截至2005年11月底,报告HIV感染人数超过3万例的有河南云南两省;超过1万例的有广西、新疆和广东;宁夏、青海、西藏三省(区)报告数低于100例。不同地区的吸毒人群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新疆、云南、四川等省(区)部分地区的注射吸毒人群感染率超过50%;而江苏、浙江、内蒙古、辽宁等地注射吸毒人群感染率低于5%。

    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低流行态势,但在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中感染率已很高,疫情仍处于上升阶段,我国正处于艾滋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1.2 传播途径

    AIDS的主要传染源是无症状HIV携带者,其次是AIDS病人。HIV主要存在于人的血液、精子、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其他体液如唾液、眼泪和乳汁亦含病毒,均具有传染性。其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染、注射途径传染、母婴传播及其他途径的传染。全球的HIV感染大约75%是通过性途径传播的,约75%是异性接触者,25%是男性同性性行为所致。在发展中国家,异性途径所占的比例更大一些;在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男性同性性行为一直占性传播中的大多数,但近年来以异性恋传播为主。

    1.2.1 血液传播

    ① 吸毒传播。吸毒者通过共用注射器经静脉传播HIV, 截止2002年,中国公安部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00万,据估计实际吸毒人员为其4~6倍,HIV/A1DS感染患者中注射毒品滥用者(IDU)所占比例很高,在1990年、1994年、1996年、1998年检出的890、1774、3341、11 170例HIV/AIDS感染患者中,IDU所占比例分别为73.8% 、63.8% 、57.4%和67.5% ,提示艾滋病在我国迅速传播,注射毒品为主要因素[5] 。截至2005年底吸毒人群中的HIV/AIDS感染患者约28.8万人,占评估总数的44.3%。其中云南、新疆、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湖南7省(区)吸毒人群中的HIV/AIDS都在1万人以上,7省(区)吸毒人群中的HIV/AIDS合计占全国该人群感染者和病人评估数的89.5 %[3]。中国吸毒人群中的艾滋病毒感染率从1996年的1.95 上升到2006年的7.5%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HIV/AIDS累计报告数按传播途径统计,吸毒人群中的HIV/AIDS感染率40.5%。注射吸毒人群共有针具吸毒的比例高达为50.8%。

    ②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包括输用被HIV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以不安全注射为主的侵人性操作、使用被污染的精液和器官进行人工授精和器官移植术等。其中供血或输血为主要传染原。通过供血感染HIV,在一些省份较为严重。既往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人群中HIV感染者和病人约6.9万人,占评估总数的10.7% 。其中,河南、江西、安徽、河北、山西5省占全国该人群感染者和病人评估数的8O.4% 。河南省政府2004年报告全省卖血者280476人,其中HIV抗体阳性者25036人,现存活的HIV/AIDS有11815例,其中农村占11622例。河南省人群HIV 感染率为3.5/万[3]。HIV感染者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供血感染不仅在河南,在其他省也有少数人通过卖血被感染的。如2005年吉林某市人民医院由于1名HIV携带者有偿供血15次,造成25名受血者感染HIV,其中8人死亡。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HIV/AIDS累计报告数按传播途径统计,采血占22.0%,输血占3.8%, 血液制品0.5%。

    1.2.2 不安全性传播

    ① 暗娼人群。异性性接触传播比例逐年上升, HIV感染率由1995年的0.02%到03年1.2%,在政府的大力控制下,近几年有下降趋势, 2005年下降到1.0%, 但个别地区仍较高,如有报道云南86县暗娼HIV感染率达7.6%。 性病者HIV感染率由95年0.02%上升到03年的1.5%。目前暗娼和嫖客人群中HIV感染者和病人约12.7万人,占评估总数的19.6%。感染者的配偶和普通人群中HIV感染者和病人约10.9万人,占评估总数的16.7% 。在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中,女性由2000年的19.4%上升的2006年的27.8%,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已由2O世纪9O年代的5:1上升到目前的2:1,局部地区已达到1:1。表明女性HIV感染者的比例在不断增加[3],有失控的危险。

    ② 男性同性恋。HIV感染人群中,大约有15%是同性恋行为造成的,而男性AIDS中有同性恋行为的比例有一半以上[6]。有较强的证据证明肛门性交也是HIV的传播方式,这可能与直肠黏膜潜在的薄弱部分和肛门性交对直肠的黏膜损伤有关。阴道黏膜是复层鳞状上皮,明显比直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层数多,所以很少会在性交中损伤,但是,事实上在性交过程中病毒是传播的。一次性交中,女性被HIV 病毒阳性的男性性伴侣感染HIV的发生率小于0.2%。通过阴道性交从女性至男性的传播危险率相对于前者小[7]。中国的男性同性恋存在的问题比国外较为复杂,目前国内法律尚无相应条款限制同性恋,但这个现实并没有被社会普遍接受,许多同性恋者迫于社会压力结了婚,但还保留了同性性行为。综合各方面的报告,男性同性恋及双性恋,在我国约有2000万人,其中有1/2的人都与女性有过性生活。同性恋人群中约有1/4的人曾患过性病,而有性病的人就更容易被HIV感染。男性接触人群中HIV感染者和病人约4.7万人,占评估总数的7.3 %。1998~2001年四次调查发现,HIV感染率在2.5~17.7%。2006年对男性同性恋人群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该人群HIV病毒感染率在1~4%。由此可见,政府的干预工作效果明显。

    ③ 流动人口。目前我国约有1.2亿农村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他们大都为l5~49岁的青壮年,处于性活跃时期,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据调查,卖淫的大多数人来自农村,她们的文化素质低,防范能力差, 哨点监测数据显示,虽然暗娼人群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90年代后期的8.6~14.2%上升到目前的38.7%[8],但是避孕套的使用率仍然较低, 这些人群容易被HIV感染,随着她们(他们)在社会上的流动,还会造成在社会上和家庭内进一步传播。有些地区还存在共用注射器吸毒现象,某省97年HIV阳性者中,外流人员吸毒者占71.9%,哨点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注射吸毒人群共有针具吸毒的比例达到或超过50%。大量人口和感染者的流动及性病疫情上升等是造成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因素。

    1.2.3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传播给婴儿。据估计,在非洲婴儿感染约占总感染的15%~20%,就全球来说,母婴传播约为5%~10%。

    我国近年来女性感染HIV的比例显著增加。她们大部分处于生育活跃期,感染HIV后,可以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将HIV传染给下一代,使感染HIV 的婴儿数量增加。在被HIV 感染的婴儿和儿童中,有超过90%的是由其母亲感染所致。在没有干预的条件下,母婴的HIV感染率大约在13%~42%之间[7]。孕产妇中HIV感染率从1997年的0上升到2005年的0.3%。云南、河南、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孕产妇、婚检及临床检测人群中的HIV感染率已经达到或超过1%,已达到UNAIDS界定的高流行水平。目前母婴传播感染HIV约9000人,占评估总数的1.4 %。据报道HIV母婴传播率在欧洲为16%,亚洲为25% ,美洲为28% ,非洲为40%[6]。

    2 预防与控制

    自1981年发现AIDS以来, AIDS在世界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虽然一些国家和地区防治AIDS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泰国通过政府的积极努力、非政府组织活跃参与、民间组织努力和HIV感染者积极自救等手段,自1989年至今,新感染者人数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13.7万例降到2000年的2.9万例[9];又如乌干达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广泛使用安全套,使HIV的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0],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HIV新感染人数仍在继续上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的AIDS流行形势不容乐观, 截至2007年4月30日,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203527例,这个数字远低于实际数字,估计活着的HIV/AIDS病例已达65万甚至更多,形势非常严峻。

    至今AIDS疫苗还没研制成功,其主要原因为:一是人们现在对免疫保护的基本原理缺乏认识;二是病毒基因组的变异性较高,整合到患者体内的病毒不能完全被清除;三是难以在人体和试验动物体内诱导具有保护性免疫反应等[11-13]。

    国际社会早已形成共识,人类最终战胜AIDS需要一项可持续发展的防治策略。在缺乏有效疫苗的情况下,严格控制血源污染、安全性行为、减少吸毒以及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对有效控制AIDS的流行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单纯依靠社会干预的方法可能难于长久,而行之有效的疫苗才是控制AIDS流行的最根本方法。我国建国以后大力推行以疫苗为主的传染病控制策略,实施全民计划免疫,先后消灭了天花和小儿麻痹症,乙肝疫苗的推广使用在各大城市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目前国际疫苗研发工作已进行了12O个艾滋病疫苗的临床测试,而正在进行临床测试的艾滋病疫苗包括:29个I期临床试验,4个I/Ⅱ期I临床试验,3个Ⅱ期临床试验和1个Ⅲ期临床试验,测试疫苗的形式包括:重组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蛋白/多肽疫苗以及不同疫苗的组合。目前已完成的第一代抗体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VAX003与VAXOO4)以失败告终。第二个规模更大的艾滋病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之中,此疫苗以诱导抗体为主、诱导细胞免疫为辅,其有效性有待验证[3]。

    目前国内大规模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我国AIDS疫苗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家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课题和艾滋病防治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自90年代起在国内系统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国内多支艾滋病疫苗研究队伍提供了基因克隆和序列资料,有力推动了国内的研究工作,为建立HIV疫苗生产技术平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长春百克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与研发团队紧密合作,开展了DNA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了一套既适合我国生产条件又达到国家GMP标准并与国际接轨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这既支持了该阶段两组国产疫苗进入临床和临床申报,又为培训出一支能承担新疫苗生产的专业队伍提供了资源和经验的积累,为我国下阶段艾滋病疫苗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总之,研制行之有效的疫苗、严格控制血源传播、改善性行为方式以及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将为完全控制AIDS的传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指出:“艾滋病是关系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相继制定和采取了许多控制对策与措施,成效显著,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AIDS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Gottlieb MS,Schrof R,Schanker HM,et a1.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and mucosal candidiasis in previ—ously healthy homosexual men: evidence of a new acquiredcelular immunodeficiency[J].N Engl J Med,1981,305(24):1425—1431.

    【2】 UNAIDS.2006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EB/OL].[2006—5—30].http://www.unaids.com.

    【3】曾毅.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 17(5):1-5.

    【4】王庆旭.从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看临床HIV检测的重要性.[2007-07-12].http://hfdxfsh.blog.sohu.com/.

    【5】杜新忠.我国HIV/AIDS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3(2):93-95.

    【6】陈宏平.艾滋病的防治进展[J].中华医学与健康,2007,1(1):55-56.

    【7】钱立波.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病理学进展[J].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4,1(3):224-229.

    【8】王维真.中国艾滋病预防与控制,2007年3月

    【9】李慧,郭伟.泰国的AIDS防治工作经验[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2(9):60-61.

    【10】Stoneburuer RL,Low-Beer D.Population-level HIV declinesand behavioral risk avoidance in Uganda[J].Science,2004,304(5671):714-718

    【11】Burton DR,Desrosiers RC,Doms RW,et a1.HIV vaccinedesign and the neutralizing antibody problem [J].NatImmunol,2004,5(3):233-236.

    【12】Desrosiers RC.Prospects for an AIDS vaccine[J].Nat Med,2004,10(3):221-223.

    【13】Nabel GJ.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of

     

  • 石河子五洲男科医院

    版权所有: 石河子五洲男科医院
    咨询电话:0550-3722227 专家QQ:3012892491
    就诊时间:周一至周日8:00-20:00 节假日无休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石河子男科医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